再來一張椰子剪影晨曦照
到達海堤走下到沙灘,一邊聽到海浪聲音吹著涼涼海風觀賞日出,一大享受.
太陽蹦出海平面
已照亮大地了,也有錄影
日出片斷 |
阿鐘也很認真在找尋
尋找了一段海灘了
我憑感覺撿到的石子
回民宿途中經民宿提供早點店家,就先用早餐,提供了總匯三明治一份及紅茶一杯,很簡單的早餐.
用完餐沿途經老建築,新城照相館,已沒在營業了
回到民宿請教了民宿老東家,才知道我們撿的都不是玫瑰石,丟了大部份留了幾粒做記念.
老東家拿出真正玫瑰石讓我們比較,真的差很多
騎了兩天車,因為穿溯溪鞋沒穿襪子,小姆指已有些被磨到起水泡,在新城藥房買個防水透氣繃來貼.保護不要再繼續被磨破皮
上路不久終於來到今日主要線道193線起點,縣道193全線位於花蓮縣境內,北起新城鄉南三棧,南至玉里鎮樂合,全長將近111公里,是唯一里程數破百,也是全台灣最長的縣道.
等待紅綠燈號誌
沿著193線會先到七星潭,七星潭是花蓮縣唯一的縣級風景區,乍聽之下似乎是一個星星狀的湖泊地形,但初到七星潭,肯定會被那新月型的海灣給迷惑,又稱月牙灣的七星潭是個湛藍的礫石海灣,海灣的末端依著高聳的中央山脈,那幅山海邂逅的畫面讓多少人為此陶醉.
位於新城鄉東北角海濱的七星潭,除了弧形海灣令人著迷外,海水潔淨蔚藍,清晰可見浪濤中的石礫,原本只是一處平靜的小漁村,因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加上簡單的賞景步道、海邊亭台、觀日月樓、賞星廣場等設施,讓遊客都能盡情徜徉於碧海藍天之中。夜間無光害的海灘無論賞星、賞月或只是單純想聽聽石礫與海濤的歌唱都是最佳選擇
兩個帥哥先來一張
七星潭實際上是受大陸板塊與歐亞板塊造山運動擠壓形成的星月型海灣,從七星潭到奇萊鼻北側海岸,因地殼隆起形成海階地形,由於季風的影響,海岸受到海浪不斷的衝淘刷洗,侵蝕型的海岸一覽無遺。在奇萊鼻處的海岸線向海突出,海灘因而遍佈著河流所遺留下來的大小石礫,這些石礫在海浪經年的來回淘洗下,成為渾圓的鵝卵石或晶瑩剔透的小石子,由於海浪回洗力量大,沙都被帶回海底,留在灘上的,便只有一大片潔白、晶圓的美麗小石,此處的石頭還有一個特色,充滿粗細不同的線條,為石頭中的礦物被擠壓後再凝結而成,有「石畫岩」之稱,讓喜歡石頭的遊客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在七星潭海堤碑拍一張
跳跳拍,因為逆光控制得不是很好
七星潭海堤碑背面
再來一張星月型海灣
七星潭自行車道,沿著與濱海鐵路平行的木棧道前進,會經過復原的「米崙招呼站」和「江口良三郎紀念公園」跨越曙光橋後即可騎往北濱公園,這段沿海道路一路平坦順暢,之後經由光華創意文化園區經由舊鐵道區、木瓜西橋即可前往鯉魚潭風景區.全國首創的花蓮兩潭自行車道騎乘路線為七星潭至鯉魚潭,總長35.3公里。從「德燕濱海植物園區」開始為自行車步道起端,進入七星潭風景區,可沿著美麗的月牙灣畔乘風旅行,是整段單車道風景秀麗的部份。再往南可透過木梯上至四八高地、環保公園之後進入花蓮港跟南濱公園區,這段路程緊臨花蓮港,常和貨輪並肩前進,宛如鐵馬巨輪激烈競賽,非常有趣.可是如今有段是破壞損壞,要扛車才能繼續.
七星潭自行車道四八高地亂丟的OBike,東部OBike隨處都可看到花蓮市花蓮觀光漁港
花蓮休憩碼頭
花蓮 福容大飯店
花蓮兩潭自行車道,曙光橋
兩潭環線自行車道,南濱公園
合照一張
南濱海堤跳跳拍,一跳
南濱海堤跳跳拍,二跳
南濱海堤跳跳拍,三跳 完美
南濱自行車道
花東海岸公路台11線,花蓮大橋
過花蓮大橋右轉又接上花蓮193線自行車道,在這先找個陰涼處打飽單車輪胎氣再上路.
一路起起伏伏來到,花蓮縣政府警察局吉安分局月眉派出所補水
補水時月眉派出所所長說"大熱天來泡個茶,休息一下",跟所長泡茶話家常,所長泡了一壺好茶,香~香~
茶後繼續沿途到位於193線道42公里處的米棧國小旁,有著百年歷史的歲月的一條米棧古道,是當年東海岸原住民與豐田地區漢人進行商業交易路線,東海岸水璉村民就是靠著米棧古道,翻越海岸山脈。雇請挑夫把米,挑到米棧村,再橫渡溪水,賣到壽豐鄉,米棧名因此而來,蘊藏著許多歷史記憶於其中,修築好的古道以古法補強路面,營造出當年風貌,所有階梯、護欄都是該地社區發展協會以竹子、九芎樹幹及石頭構築,將歷史的記憶運用古法營造出來,而沿線也不乏木造觀景台、古早「傳聲筒」等體驗設施,希望能讓走路的人感受到過去那段挑夫往來的歷史路徑.
東岸單車行已是不少車友的固定行程,其中省道193線的路徑更廣為內行人喜愛,除了車少外安全舒適外,其壯麗風情更是單車愛好者的一大享受,能夠邊騎單車邊俯覽花東縱谷的機會就在這條路線上,米棧自行車休息站為廢棄的米棧國小整建而成,是193線上少數較大型的休息處,除有公廁等必備服務外,也有藝術品展示等空間,並有社區所製作的瞭望台、當地特色的部落圖騰裝飾、堪稱全台最具特色的陶甕(米甕)景色都在米棧社區,絕對值得遊客造訪.
193線一路來到午餐地,太巴塱紅糯米生活館,太巴塱紅糯米生活館是由一群青壯年回鄉發展就業下的成果之一,青年一點一滴找回部落的故事,而這個故事點亮了族人們的希望並開始從長輩們的傳統生活中找到創新,太巴塱紅糯米生活館就是集結了大家的希望而成就的結晶,花蓮22號的出現,在部落族人心中埋下希望的種子,選定為部落代表作物,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為此成立紅糯米產銷班,推廣與擴大紅糯米栽培面積,讓傳統作物在部落裡漸漸的復興,甚至為了與市場區隔,更積極的學習有機農法,希望能夠生產健康、安全的紅糯米,建立品牌打響部落名聲,吸引族人返鄉.
但是有了產品,還需要有相對的販售平臺與管道,為了帶動部落各項產業發展,找出行銷農特產品的方式,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想出了一個妙計,在部落建構一個銷售平臺,結合地方一、二、三級產業,作為認識部落的對外窗口,藉此凝聚族人的向心力,這樣的想法成為了「太巴塱紅糯米生活館」的雛形.
集結了部落裡的耆老與青年,共同討論平臺的建造與設計,以祖屋的搭建方式作為基本概念,利用箭竹來搭建牆面,以及檳榔樹作為樑柱,更找來了 8根大型漂流木來強化建築的穩定性,幾乎所有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回溯阿美族傳統建築的工法來構築紅糯米生活館,除了材料上的用心外,廣場的設計更展現部落的文化故事,用紅色地磚鋪設的太陽圖騰,象徵著部落的守護神Ina,而作為地方展售中心的生活館,保留了部落的傳統作物,代表著太陽神所贈與的珍寶.
鄰近光復市區旁座落一個古老的阿美族部落─太巴塱,在阿美族語中稱為「 Tafalong 」,意指有很多白螃蟹的地方,因此太巴塱部落圖騰常常以螃蟹作為代表,由於部落範圍廣大,行政區可分為東富、西富、南富及北富村等四村,位處花東縱谷中心地帶太巴塱,因其農田土地肥沃,稻米收成良好,自古即有花東縱谷富饒美地之譽,亦被稱為「富田」.太巴塱的居民除了信奉祖靈外,也信仰太陽神 Ina,在部落的傳說中,常常出現太陽神 Ina 的身影,傳說中太巴塱的祖先因洪水躲進了山裡,但是一直沒辦法生下具人形的小孩,夫妻倆非常悲傷。太陽神聽見了夫妻的哭聲,送來裝有紅糯米、芒草及箭竹的竹筒,夫妻倆吃下紅糯米後,才生下人類的孩子,成為阿美族祖先,並以芒草和箭竹用來蓋屋、製作器具,因此這三種植物也成為了阿美族人重要傳統作物.
館內用餐場地,透風明亮很舒服地方大家很努力在削柚子皮,問了姐姐才知道要作柚子醬,柚子醋,柚子酒
姐姐拿了半顆削好讓我們吃,酸酸甜甜好吃
同時有在販賣鶴岡文旦一箱500元
在太陽神贈與的三樣寶物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紅糯米,不但產量少,也是部落的珍寶,太巴塱的族人只在婚喪喜慶及重要祭典場合的重要時刻才會蒸煮,並與族人分享食用,以示懷念祖先與感謝神靈保佑之恩。由於是祖先世代相傳下來的特別品種,栽種上有別於一般的糯米品種,是相當獨特的稻種,太巴塱紅糯米也是全臺生產的重鎮之一.
深紅色的糙米層是紅糯米最大的特色,且煮熟後飯色艷麗,具有濃烈香味。部落族人甚至笑說,因為紅糯米實在太香了,根本沒辦法偷偷的煮。赭紅艷麗的外觀、特殊濃郁的香氣,再加上產量有限,都深受消費者喜愛.
但是紅糯米的保留可說是相當不易,紅糯米生活館的經理劉燕玲表示,早年阿美族人並沒有所謂的育苗場來進行保種,所以都是由栽種的農民收成後,一半用於招待客人食用,另一半種子自己保留,用於隔年播種,也因為栽培不易,加上是族人的珍寶,家家戶戶都有各自的種原,除非是親朋好友,種子絕不輕易外流。直到近年部落積極推廣種植,才漸漸復興,讓太陽神留下的珍寶再次照亮太巴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潘昶儒副研究員指出,早年在進行水稻品種收集時,太巴塱紅糯米的種原混雜情形相當嚴重,有田間生育不整齊的情況,表現的性狀也相當多樣,一把稻穀裡就有許多深淺不一的紅糯米,為了協助部落建立產業,花蓮農改場著手進行紅糯米的選育,特別訂定大型穀粒、紅色糙米外觀以及香氣等性狀作為品種純化的條件。經過多年的努力,在 101 年終於選出了「花蓮 22 號」,提供部落生產顏色穩定、品質優良的紅糯米,紅糯米與黑米被包裝得整整齊齊,顆粒飽滿的模樣相當討喜,這些其實都是族人手工裝填的喔.
周邊展示販售的杵臼型的小物很可愛,帶有特殊圖騰紋飾生活館這邊也販售有紅糯米釀製的紅糯米露,在料理與單賣之外,對紅糯米不同應用也相當多元
各式製作食品
點了套餐本來供雞腿套餐,沒雞腿改為鹹豬肉套餐,先端出七葉膽冰茶,喝了一杯暑氣全消
生活館的牆構是箭竹,非常有太巴塱的味道,門口的Mayaw&Kating紅糯米寶寶超可愛的
再添了一壺
提問了姐姐柚子酒有在賣嗎?得到答案"沒有,我們都拿來作料理用"可是姐姐問我要試喝嗎?我馬上回了"好",第一杯她加了水跟冰塊稀釋酒精,口感酸酸甜甜,還不錯只是沒什麼酒精度,姐姐再問要試杯不稀釋的嗎?當然好,第二杯一樣酸酸甜甜酒精度大約18~20度,比第一杯好喝就是.
集生產、生活與文化於一身的太巴塱紅糯米生活館,在部落族人共同努力下,終於在 103年時完工開幕,為了讓紅糯米生活館成為兼具保存部落文化及對外銷售平臺,由部落婦女討論與研發特色餐點,結合阿美族的野菜文化,推出當地特有的風味餐,提供遊客享用,此外,結合傳統美食、文化導覽、農事體驗、手作藝品等,推出半日遊套裝行程,紅糯米生活館的成立,點亮文化傳承希望,從傳統生活中找到創新.
在族人期望下誕生的紅糯米生活館,很快的在經營上就面臨到許多問題,紅糯米生活館的經理劉燕玲說,由於成立初期,雖然作為部落休閒旅遊的對外窗口,主要展售伴手禮與風味餐,但因不清楚市場動態,往往提供多樣風格的選擇,模糊了生活館的經營目標與定位,再加上部落人力有限,套裝行程或是動線的規劃,不易與部落產業串聯,使得生活館的經營面臨瓶頸,推動起來多了一層阻力.
為了協助太巴塱規劃適合的套裝行程,花蓮農改場與中華民國社會發展學會共同合作,協助部落盤點資源,為部落量身打造規劃適合部落發展的行程,在盤點過程中發現,太巴塱的飲食文化具有相當的特色,像是阿美族的野菜料理,以紅糯米酒麴作成的特製調味料,還有部落婦女開發出咪咪飯、紅糯米烤雞、野菜拼盤等等,都是運用食物原味創作出的經典料理,是相當吸引人的地方,此外,紅糯米生活館具有齊全硬體設備,不論是餐具或是空間的營造,非常適合發展部落料理廚房的體驗行程.
上菜了"鹹豬肉套餐"
鹹豬肉份量很有看頭搭配洋蔥超對味,配菜甜甜南瓜,菇炒野菜紅蘿蔔,好吃~本以為是海菜湯,嚐過才知是雨來菇加紅蘿蔔及細切花枝肉絲,很好喝.
生菜有山苦瓜,過貓,秋葵,蕃茄,馬玲薯,加上特製淋醬,好吃~
這碗米飯就是紅糯米混合在地的米,這樣混著煮顏色真的很漂亮也很好吃,阿鐘吃了兩大碗.
飯後水果,這樣特色套餐一份280真是大大滿足
飯後午休片刻等太陽不那麼烈才上路,沿193線至72公里處右轉一路下坡約一公里處來到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公園(Danongdafu Forest Park)花東縱谷中的一顆翠綠寶石「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地處花東縱谷,兩側是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從縱谷一路南下,約莫到了中段,過花蓮糖廠煙囪,緊接著就是一大片連綿不絕的森林,森林的外圍,有多元民族共同書寫的歷史,台灣是一座處處森林的美麗島嶼,但數百年的開發讓原始森林退出平野,21世紀開始,林務局積極推動平地造林,十年樹木,花蓮人擁有了全國第一座平地森林--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位於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之間,1250公頃的園區,相當於48座大安森林公園,可說是名副其實的超級吸碳造氧機,這裡種了近20種,逾百萬株低海拔常見的樹種,好看、好用,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涵養大地,供應人類與其他動物日常所需,它們的丰姿、色彩,是大地最美的一頁詩篇.整體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的規劃以結合周邊農業、城鄉文化、社區營造及環境教育等產業與資源,打造符合生態、節能、減碳、健康導向的規劃與設計,企圖形成多元知性旅遊場域,且與縱谷內遊憩景點連線,提供優質遊憩服務,同時希冀可為平地森林、在地生態景觀、地方居民生活、國人身心健康與環境產業的永續再創新機.
本以為是一年四季都有花可賞,今日到來結果是光禿禿一片,打聽後才知每年冬天和春天這段期間,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才有種滿了花啊,尤其是油菜花海超美的.
還是有擺飾東西,賞景搭配拍幾張,說真的光禿禿一片沒遮物,體感超爆熱.
還是擇了大擺飾拍拍走人,2017
193線來時路,心想大熱天又要回爬騎一公里路,有點累累,我倆商量後就往台9線順騎到玉里.
決定後拍了最後一張,愛台灣擺飾
轉向南環自行車道,第一遇上"七彩釣竿橋"
南環自行車道2.5公里後轉向台9線,一路爆熱,台9線270公里處有文旦觀光產銷驛站,趕快進去躲一下,參觀一下並瞭解一下目前文旦行情,並也各補了一瓶冰啤酒(30)消暑.
待稍解熱後繼續南下騎,位於舞鶴茶區中心點的Satokoay(舞鶴)遺址已有三千五百年的歷史,被列為第三級遺址。屬卑南文化的一支,為東部巨石文化古蹟中所存最大的遺石,「掃叭」這兩個字,是從阿美族語的發音譯過來的,它的原意是指「木板」
遺址距離台東的卑南遺址有75公里遠,文化層分布範圍約為一個橢圓形,南北長約六百公尺,東西寬約四百公尺,區內大石柱、陽石、陰石遍布;但遺址的指定範圍是以石柱為中心的公有地部份,長寬為72公尺的正方形
其遺址上的二根板岩石柱更是目前臺灣地區考古遺址中最高大的,有「千年石柱」之稱,石柱一高一矮,高的石柱高約575公分,較矮的高約399公分,各重10.6噸及12.3噸,其上刻有雕鑿與槽溝痕跡,早在日據時代即被日人發現,發現時南邊一根已倒臥在地,民國60年左右,由瑞穗鄉公所將其扶正,現在仍矗立著,Satokoay(舞鶴)遺址對附近的阿美族,尤其是秀姑巒溪畔的奇美村落具有重要神物的意義,因此流傳許多神話傳說,頗具學術研究價值.
掃叭石柱的傳說(一)「掃叭」這兩個字,是從阿美族語的發音譯過來的,它的原意是指「木板」,根據阿美族人的傳說,大約在數百年前,有一群阿美族人來到舞鶴台地開墾,忽然碰上大雨來襲,大家趕緊撿起附近的木板來遮雨,因此就稱此地為「掃叭」。這是有關掃叭石柱流傳最普遍的一種傳說.
掃叭石柱的傳說(二)阿美族人在蓋房子時,必須圍著基地一起唱著祖先留下的祈禱詞,若有人唱錯,馬上會被大風颳走,所有東西都會變成石頭,掃叭石柱就是兩位唱錯祈禱詞者的下場。 另有傳說是,有一位婦人,生下了一對雙胞胎,但是族裡的巫師卻預言這是兩個不祥的孩子,故族裡的人就在一夕間都離開了村內,這婦人家內的支柱,就突然間的變成了石柱。
Satokoay的石柱傳說(三),天神Butung下凡人間,入贅撤奇萊雅的女子Sayong,他做了許多陀螺,將陀螺轉動,頓時便完成了開墾,接著又種下甜瓜子與苦瓜子,甜瓜子長出稻米,而苦瓜子長出小米,3年後,Butung說要回家,吩咐Sayong在登梯回天上時絕不可以發出聲音。就在正要登上天時,Sayong因為疲勞一時疏忽發出了嘆氣,這時梯子突然斷裂,Sayong從天摔落地上。他們使用的梯子,斷裂後的上半截掉落在馬立雲部落的附近成為Sayong(舞鶴)石柱,下半截的梯子腳則留在花蓮市的花崗山。因此,撤奇萊雅族人行經掃叭石柱時必須噤聲,不可以發出任何聲響,並對神明心存敬重.
臨走前再拍一張北回歸線是太陽在北半球所能直射到距離赤道最遠的位置,位在北緯23.5度。每年夏至那一天,太陽就直射在北回歸線上,正午時分的「立竿不見影」,更是北回歸線上的獨特天象.
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地區,在嘉義縣水上鄉、花蓮縣瑞穗鄉與花蓮縣豐濱鄉均設有北回歸線標誌,其中位於瑞穗鄉的北回歸線標誌設立於1933年,當時是設置在瑞穗火車站西側;1981年時,因東線鐵路拓寬才遷到舞鶴台地上,台9號省道路旁的現址,不過,北回歸線通過台9號省道的確實地點,其實是在目前北回歸線標誌以南大約兩公里的地方.
北回歸線標誌公園內設有一個白色日晷造型的標誌,四週還立有中國傳統觀察天象的4種代表動物,分別是東方的蒼龍、西方的白虎、南方的朱雀以及北方的玄武,稱為「四象」,每一象均含有7個星宿,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天象變化,另外在公園兩側的木製迴廊裡,設有許多跟天象、氣候、節氣、地球科學等相關的解說牌示,使得北回歸線標誌公園成為一處極富教育意義的遊憩據點.
過了舞鶴一路滑至玉里,先入住民宿梳洗一番清涼一下,玉里鏷石民宿是傳統建築,連傢俱電器都也很傳統.
清潔工作完畢待身體清爽後,準備晚餐行程,玉里應為玉里麵最出名吧,先在網路找家清淡口味,有人大推馬蓋先玉里麵,離名宿較近就散步過去
店內環境乾淨冷氣開放
清淡口味湯頭不錯,麵Q順口,我倆蠻讚許(50)
大份燙青菜(50)
香滑玉里麵條
馬蓋先美食菜單
第二站要品嚐民宿力推,東美古早味剉冰結果店休無緣品嚐到,下站橋頭臭豆腐,走到店門口也沒開,是怎樣大家都賺夠了,只好再吃碗民宿推薦重口味橋頭玉里麵
來時客滿,後來才知道來時下午7:05他們是下午7:00才開始營業,難怪客滿,進入店裡用餐環境悶熱,這樣是讓人吃完趕快走人意思,坐店內一會兒麵還沒來我倆已又滿身汗
麵來了(50),這份量有比上家多,品嚐後真的口味較重,我倆還是較喜歡馬蓋先的玉里麵,在這切了一些小菜回民宿下酒
吃飽散步回民宿,順路買了一瓶鹿茸酒(75)及金牌啤酒(30),想先補水發現民宿提供多種茶葉,洛神花,檸檬片給客人沖泡
還有茶包紅茶,香片及古坑咖啡
提供各式沖泡器具也很齊全
一問之下才知道店家之前行業是在賣,原木泡茶器具設備
回到房間擺好小菜(130)
辦起同樂會
會後累了一天還是早點休息,明天還再繼續
今日路線 124公里
今日騎乘路程及高度 增高944公尺
今日花費
新城防水透氣繃 = 50
太巴塱特色套餐(午餐) 280X2= 560
文旦驛站金牌啤酒 30X2= 60 (阿鐘買單)
玉里鏷石民宿 住宿費 =1300
晚餐
馬蓋先美食 玉里麵 50X2= 100
燙青菜(大) = 50
玉里橋頭麵 50X2= 100
小菜 = 130
飲品 鹿茸酒75 金牌啤酒30 = 105
小計 2455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